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网站首页
中心区酒店
周边酒店
旅游线路
风景图片
佛教文化
最新公告:
2018
康辉旅行
社
五台山旅游,酒店火热预定中。。。
酒店推荐
五台山福泰山庄
三星级
¥160
五台山凉城山庄
三星级
¥480
五台山云龙宾馆
四星级
¥480
五台山五峰宾馆
五星级
¥280
五台山武警培训
五星级
¥380
五台山石油宾馆
三星级
¥198
酒店预订帮助
·五台山导游咨询
·五台山宾馆酒店的分布总览
·五台山旅游咨询
·五台山住宿网上预订有保障吗?
酒店查询
星级:
不限
五星级酒店
四星级酒店
三星级酒店
二星级酒店
快捷酒店
农家院
中心区酒店
周边酒店
价格:
不限
200以下
200-300RMB
300-500RMB
500-800RMB
800以上
酒店:
地址:
佛教文化
转【净慧法师对修行人的开示】(认证版)
来源:网站管理员 时间: 2010-11-5
净慧法师对修行人的开示(认证版)
前 言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修行人的支点》,《烦恼与菩提》,《证悟为本》是根据录音整理。现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开示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特此说明!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三年七月
西历二零零九年九月
《修行人的支点》
诸位仁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居士当中,有一位发心要剃度出家,今天为她剃度出家结法缘,随宜讲一讲佛法,题目是《修行人的支点》。
一提到“支点”,我们就想到杠杆。没有杠杆,不会存在支点。杠杆的作用是四两拨千斤,力量的关键在于支点。什么是杠杆?一切学佛人的修持方法都属于杠杆。各位修行人都有自己的法门,都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修行。杠杆要想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每日的静坐,在佛法杠杆力的作用下,把我们身体的业障和无量劫来重于须弥的业障山撬动,扔到智慧海里化掉。所以,佛法杠杆的作用来源于支点,支点作用来源于身体,用身体作支点,才能把业障山撬动,扔到智慧海里去。
佛法是外来的杠杆,身体是内在的支点;业障也在身体之内运行,表现为命运。静坐是我们修行的支点,离开支点的杠杆,根本就不会再起作用。一些人只诵经、念佛,没有静坐的功夫,最后往生没把握。静坐没有佛法作为导航不行,虽然一些外道也坐,但他们没有佛法作为导航,没有戒律作保证。没有佛法这个杠杆,支点的作用就失去了。所以,杠杆力离不开支点,支点力也离不开杠杆。
佛住世时,提倡静坐念佛,佛的弟子都静坐,不论学净土、学禅、学密等,都以静坐为基础。在《维摩诘所说经》上说宴坐,那个时代人非常精进,用斋或住山林、树下都不舍静坐。现在的一些出家人与在家人知道静坐修行好,也想静坐,但是担心静坐一段时间会着魔,不敢坐。静坐实在重要,一些人想修行却不懂方法,所以我讲一讲。现在,年纪大的法师特别是建国前出家的人不多,有传承的修行人更少,有些修行方法传承还不广泛。这里重点讲修行净土宗的,这个法门也有传承。可有些人怕着魔,把静坐这个重要的修行方法丢了。
这里说的魔境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仙儿(鬼秽)占身。这种人在没皈依佛门之前或没开始静坐前,身上就有仙,一静坐,容易出现魔境界,自己的身体自己说的不算,属于个业,仅占少数。身体强壮一点的被仙占身,自己觉得无所谓。有的静坐念佛一段时间,能把仙儿驱走,身体又归自己控制,不适应这些仙住体,属于静坐把心调好了。
二是出现幻觉不会处理。一些外道说天眼开了,看到这样、那样的景像,实际是大脑之想,静坐一段时间出现幻觉,属于五蕴炽盛。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有定力,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不去理睬,就抓住一句佛号。念佛念六字洪名,学净土的,千万不能念四字,佛经上都是“南无佛”,四字不得度,必须带有“南无”二字。没有“南无”二字,念多少声四字洪名都是在脑中一闪而过,入不到我们的八识田里,被第七意识挡住了,四字洪名在脑子里不入心。在末法时代后五百世时,四字洪名才得度;现时,四字洪名只是结个法缘而已。所以,静坐念佛一定要念六字,出现什么幻觉也不要怕,不要想也不要追逐一些不真实的幻境。现在已经活着往生极乐世界而留形于世的人,可以念四字洪名。我们是吗?
三是不懂得修持方法。在静坐过程中,没有师父指导,现在的法师很少至心去教传承。下面简单讲一讲,什么情况下不宜静坐。
(一)、从天象上说,日食、月食时不宜静坐;
(二)、从天气上说,大雨雷电不宜静坐;
(三)、从时间上说,子时、午时不宜静坐(入定者除外),阴盛阳盛易伤大脑神经,外道人在这个时间去坐,学佛人在这时不宜静坐;
(四)、从人上说,身体过于疲劳不宜静坐,要休息一下再静坐;有身孕之人及身边有四眼人时不宜静坐;女人来月经时或这种人在身边时不宜静坐;
(五)、从环境上说,应避开动物。它们容易改变和影响周围的磁场,特别是现在流行养宠物,静坐念佛的人最好不养宠物,养了也要放别处去。这些注意事项,也适宜禅密等其它法门。
总之,静坐时,稳稳当当的,别着急;急不得、慢不得。同时,一定要记住,不去理睬、追逐出现的幻境,也不要去妄想。现在的人停止一念很难,有的出现美景像、美女像;也有出现丑恶像等。随着各人不同心性,想美的来美的,容易被魔境牵着走。一些修行人求教问疑时,都提到这个问题。只要按照这些原则方法去行做,幻境自消,魔境自转。这些原则方法既来自实践,又来自师徒传承。
初行人,静坐很痛苦。静坐会有酸、麻、胀、痛之感,但这是开始。有的利根之人静坐到三十天,有的静坐到百天左右,就离不开静坐了,非常愿意去坐,到时候就想静坐,坐得非常好。一些修行人从静坐当中得到利益了,越静坐越愿意坐,在静坐中获得轻安,与初行人正好相反;到最后静坐不是苦差事,而是乐事、好事。
有人提出一个诸位比较关心的问题,怎么还有白衣讲法呢?佛住世时,称在家居士为白衣,有维摩诘居士说法。观世音菩萨经常示现居士身救护众生,故称白衣观音。古印度在家人多穿白衣,出家人衣有染色,故在家人讲法就称白衣讲法。有的人不懂,认为白衣讲法讲不出什么来,就加以轻视。听何人讲法不重要,能否讲出佛的真实法义才重要。拜何人为师不重要,师能传承何种了生脱死的方法才重要。佛入涅槃时,荼吡七日,香七日,而佛身外裹白布无损。一表俗谛,即末法时代,一些有证悟的修行人在世间。二表真谛,即教体不坏。所以,不要被幻象、假象所转,只要能讲出正法就可以。
末法时代, 讲法的法师根据听法者的根基不同,有讲正法的、像法的、末法的。我讲就讲佛教正法,因为诸位都修行多年,根基牢固。前一段有位僧人请人带给我二句话,欲试探我能否理解;即“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后来方知这二句话是古德所说,不是这位僧人所说。我一看这话有见谛,便给加上几句,便成了学佛数字歌,诸位可以欣赏一下。
一三佛乘界,二四智不全,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九九证空道,十十妙音传,百千常往返,万万道不全。
在那二句的基础上,又加了六句。这里的数字从一到万,从最小到最大,把数字和道联系起来。给诸位解释一下: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说的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第六意识是思维,第七意识是下意识(潜意识),可以称为魄元神的功用,即本能作用。这两个意识易被外界(顺境、逆境)所牵,被外界所转;这是六七因中转。因中转是因缘事;初学人无定力,凡夫更不用说,一定被转。五八果上圆,是说修行人空掉五蕴,超越五浊,第八阿赖耶识得到解脱,就必须证得果位,这话是证悟之语。所以,我加了几句。
“一三佛乘界”,唯一佛乘才能超越三界。唯一佛乘,别无余乘。声闻、缘觉智慧不全,佛乘为究竟,究竟才能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成就佛道;同时,也超越身体的三界;这是一三佛乘界。
“二四智不全”,指二乘人声闻,包括四果罗汉,四向缘觉,是智慧不足,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得少为足,于法界中的知见觉非常局限。所以,智慧只在色界或到达无色界就认为究竟,不发菩提心,不能成就自己的佛道,不能圆满自己的化身、法身,报身只能在毗卢遮那佛法性身之中享乐。只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能成就自性佛净土。
“九九证空道”,第九识是自性,第八阿赖耶识为心识。当第九识证得空时,会出禅定三昧境界,禅定三昧观照想空、相空;但是,观察事物,观照三界,智慧有限。
“十十妙音传”,即见第十识,佛性空寂,才证得妙有。佛教讲十,发十种心,到这时十地菩萨有成佛的妙音,佛性现前,成就佛道。
“百千常往返,万万道不全。”这时,再百千次往返于三界,干什么?度人。观世音菩萨百千次往返,但不是报身往返,而是化身。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已八千次往返娑婆世界,也是化身。每尊佛、菩萨都是百千次往返,践行愿力,万度万行。万度无言,言语道断;万行无声,劫修苦乐;只见愿行,不见不行。但是,菩萨还有一念无明未破;即上报诸佛恩,下济众生苦。这些愿行完全来自于初始静坐念佛的功德,再有累劫善护增长。离开静坐念佛的基础,就无法修行三十七道品,就不会行入定境,就不会证声闻、缘觉果位,就不会证菩萨品位,更不会成佛坐道场。
通过“学佛数字歌”,给诸位讲静坐的重要。为什么重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体的转化。我们现在这个身体除身体内有神识以外,还有七魄住体,人往往不知道这七魄。其中心、肝、脾、胃、肾五个器官内有元神住体,构成五魄。这五魄能使心、肝、脾、胃、肾各依功能正常运转。另外那两魄,一是生殖系统;二是意根。这两魄对于修行人的身体特别重要,必须把它转化。怎么转化,从静坐开始;离开静坐转化不了。转化身体,不能离开七魄。皇宫里的太监,属于六根不全,体内不能产生那种物质,那种物质不转化,其它魄要转化免谈。只有把性根产生的物质,通过静坐转化,才能使身体的能量不散失,把身体转变,增加体内的宇宙能量,打通气脉。道家讲这是“脱胎换骨”;佛教说在此基础上,要修“四加行”。如此修行,七、八十岁的人身体奇软,精神饱满,皮肤细嫩,精力十足,干活不累。特别是修密的,如达摩祖师禅密双修,能活一百五十岁。为什么?生命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随时可以随意往生。除此以外,第八阿赖耶识出离这个肉体时,若佛菩萨不来接引,也往生不了。我见过一位辟支佛,离开肉体后,什么都会念却往生不了。为什么?佛菩萨不来接引走不了,到那(娑婆世界的边境线)会被天神给挡回来。现在世间存在的仙类(鬼秽)等都能离体,它们有的到庙上、道场里,也什么都会念;包括魔类等,人会念的它们也会念。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功德不够,没有佛菩萨接引。人修行把身体七魄转化,产生神识净念;还必须积功累德,才有把握往生。即使有人不去往生(有愿力度众生,如藏密的灵童转世),再投生人身不迷,照样出家修行,继续积功累德。
以支点修行能转化人的身体,转变魄元神功能,使修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这些的目的是,告诉诸位只有利用好支点,速证道果后才能为师、才能坐道场、才能真正弘法利生。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如此。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什么?真理。佛法是绝对真理,什么是真理?最朴素的、最现实的,通过修行人人都能证得的,就是真理。高高在上的繁琐理论,无法达到了义的究竟道果,不是绝对真理。真理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那么简单真实;即大道从简,大智没有极限。今天有静坐的开始,将来就有身体转化的那天。空说佛法是表皮,唯有禅行入极里。禅行哪里来,禅行的一切来源于静坐;所以,要学会利用支点。
为什么人可以修行成道,神鬼要转人身修行?山神、土地都很厉害,他们有神力,但而无肉体支点,只能在虚空中掌管天地之事;即神活于天,人活于地。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利用好支点是修行人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生活在幻想之中。有人常说,我可没有时间静坐。刚要有时间静坐时,黑白无常来了,有没有时间也得去,想去不想去也得去。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圣人,日日生活在真理之中,时刻享受在喜乐之中;而凡人日日生活在颠倒之中,时刻挣扎在无明烦恼之中,一分一秒,求不能止。天人也只知道天天享天福,而不愿去修行。
为什么教人静坐?希望人能利用支点,愿意去静坐,主动去静坐,人的潜能能够得以发挥。为什么被动静坐不行?我讲一个例子,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下班后她的三岁孩子在五楼喊她,正喊着,竟然一不小心从楼上倒栽了下来,紧急时刻,这位母亲快速跑过去接住了孩子,小孩毫发未伤。在场的很多人都纳闷,她怎么能瞬间跑那么快啊!在场的人就让她再跑,同样时间,同样距离,再能成功就奖励一万元。可是,试了多次也没成功。这就说明了人潜能力量的作用;危急时刻,母性的潜能刹那间发挥出来,达到了极点。
我们要利用静坐这个支点,用佛法杠杆撬起千斤重的人生,使千斤重的人生负担变得轻松些。身体转轻,心就清净,修行就容易入道。人活在世都为谋生,学佛人比不学佛人多了一条;即在谋生的同时,再加一条,谋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大的谋永生,其它的都是短时谋生活。
静坐可以转化人的身体,但末法时代的人业报转重,一个淫字特别难办。若身体不转化,想转化淫习很难。若淫习不断,修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什么事大?生死事大。有人天天忙这、忙那,在色声香味触法中打转转,忘了生死事大,四、五十岁就死了,忙忙碌碌不知何处是家乡。我们应对自己负责,生死事大,应先忙了生脱死的事。不为此事忙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吗?修行人证悟不同,境界不同,知见不同,讲法不同;但依佛法教化人启修戒行相同。很多学佛人不知如何修持;但洗澡一定都会,修持的顺序如同洗澡。
一要闻思佛法。闻思佛法就如事先准备好的洗澡用品。
二要静坐启修。静坐启修就如备足清水,洗澡必不可缺的条件。
三要持戒精进。持戒精进就如把水加热适身。有人刚开始静坐,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精进,就如有了清水,却不加热;不持戒,就如水过冷或过热不适身,洗澡效果肯定不好。
四要弃转习气。弃转习气就如水加热适身后再打一遍浴液,洗掉身上污垢;通过洗涤,身心清净。
五要修忏悔法。修忏悔法就如洗完澡要先穿内衣,内衣是遮丑的;表示一切丑行,只有忏悔才能转美。
知道了如何修持,重点就要利用好静坐这个支点,至心念佛。静坐念佛不仅是大脑思维在念,而要达到一心不乱,神识净念。神识离体后念念佛号不断,佛菩萨一来接引,立刻就走。
什么是出家?出生死之门为出家,了脱生死才是真正出家;否则,不是真出家。出家要到寺庙,寺庙也称伽蓝,翻译过来是清净地。寺庙是弘法利生的道场,也是出家人静坐念佛的道场。
什么是解脱?出家不就是为求解脱吗? 修道而成道,解开烦恼的绑缚,脱离六道生死之苦。成道必须依法修道,解脱来自于静坐修道。出俗世之家到清净地修道,最难逾越的门坎是放下执著;在家人也必须学会放下执著,是从心里放下执著。在家人放下执著不是离婚;离婚是放弃责任。在家人放下执著心的同时,不放弃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出俗家是在机缘成熟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志向坚固时,自然升起放下执著的念头,而作出大丈夫的选择,值得赞叹!出家与在家放下执著的相同点是,不思善,不思恶;放下情爱,放下恩惠;放下怨恨,放下毁侮。把好与坏等所有差别念头统统丢到一边去,这是放下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是不想昨天与明天。昨天的事已经发生,不可更改,放不下就是徒增烦恼。当下一声佛号,都摄自己的六根,解脱尽在当下一念心。不想明天,因为明天的事还没来,想了就是杞人忧天。众生轮转六趣,都在明天,都执著于明天。
第三是不听是非、不看是非、不想是非。这个世间充斥着各种是非,满脑子听这个说是非,听那个说是非;在家人说是非,出家人也说是非;说这个法门如何如何;那个法门怎样怎样。听是非是习气,愿意看别人过失,不看自己缺点。当人看是非的时候,人就起憎爱之心,一起憎爱差别心,就影响道业。人脑子里一想是非,就有因果,就有轮回。
第四是不说是非。说是非有因果报应,为佛戒止。出家人不说是非,僧团和合。在家人不说是非,家庭圆满,社会和谐。
这四个“放下”能帮助人发慈悲心,长智慧力。把这些都放下以后,好好去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时,慈悲心升起,嗔恨心没了;智慧力增长,愚痴心没了。谁对你再不友好,也不起嗔恨;谁对你再友好,也不起爱见。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我们修行人的行为规范,不管出家、在家,天天去行,按十大愿王去做。十大愿王是行菩萨道六度万行的具体表现;具体包括: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人若天天按照这十条去行做,还有什么执著放不下吗?
愿心是自然升起,愿力是逐渐施行。往生极乐是愿,好好修行是愿,弘扬佛法是愿,将来度众生也是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大愿。所有愿升起的时候,都是大喜。有大喜就有大舍,有大舍就是真正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得、失、苦、乐、称、讥、誉、毁世间八法)在家人应这样,出家人也应这样。别人赞叹几句,也别高兴,挖苦几句,也别上火。好能怎样,不好又能怎样?好与不好都不重要。“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需要有定力。定力来自于身心的清净念佛,身心清净来自于禅行;所以,静坐念佛才是修行人的支点。
最后,祝这位居士宏愿早成,道业辉煌。
讲于佛历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历二零零七年五月
《烦恼与菩提》
诸位仁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为什么讲烦恼,一些法师讲法,多要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听众有男众、有女众;但是,在修行上又能遇到。上次来的十多位修行人,多数问的也都是这个问题,可见它的重要。末法时代万人修行,一人得度。这里不包括密宗和禅宗行人,修密、修禅的人不是这样子。虽处末法,但禅修密行的人,多依传承,仍以正法精神修行,仍是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如西藏一些密宗道场和内地一些禅密道场。那些地方每天参禅静坐十几个小时,行人心里没有末法,没有像法。末法指的是修行人不参禅、不静坐,少功德而求大果报,成功概率非常低。所以,佛说“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在讲之前,我先提个问题,雨后的彩虹是圆的还是半圆的?我要用这个例子来讲一下烦恼与菩提。多数人的回答是半圆的,因为他们是从地面看彩虹;但在飞机上从上往下看,彩虹是圆的。由于观察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是圆半不同。有一位菩萨行人说,太阳最早落下的地方,往往也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最贫穷的人也最容易满足;最是末法的地方也最容易闻到正法。什么事都是相辅相成的,烦恼与菩提也是相依相伴的。我们只知道身体有烦恼的一半,而不知道身体有菩提的一半。
什么是烦恼?烦恼就是无明,无明即不知不觉的存在,冥冥之中的因果定律。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种命运。不顺达时出现的种种麻烦,使自己的心情不好、烦躁;然后再用其它的烦恼代替这种烦恼,如吸毒、跳舞、赌博、娱乐等,用另外一种无明烦恼来取代当下的无明烦恼。表现为千差万别的性格,千差万别的习气,千差万别的命运。用佛法具体地说,“色、受、想、行、识”五蕴是,五蕴生五浊,这就是烦恼。
有烦恼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出的办法。烦恼从哪里来?我们的身体是色,是物质的身体。受到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而产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识想。色想与受想容易理解,这里不讲。想想即心里产生的无数念头想法,表现为人的气质;行想即由这些念头和想法长时期相续而形成的种种心理习惯、爱好,表现为人的性格;识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无量劫来积藏下来的种种习气,表现为人的品德。由五蕴想形成的种种习惯力很厉害;如有人说我学佛了,把烟戒了,可见到别人抽烟或敬烟,又忍不住了;再如爱赌博的人,有的财产输光,断指发誓不赌了,可遇到赌友一招呼或一进赌场,赌瘾又犯了;还有吸毒的人,进了几次戒毒所,出来一见到毒品受诱惑,又被习惯力引走了。习惯思维无形,却能控制有形身体。所以,才有“如是顺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们的身体从久远劫来,生生世世流转六趣,各种习气都装在八识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坏。遇到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就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好的习气是修善、学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缘。重点说不良行为的表现,杀、盗、淫、妄。在内,习气表现为好酒、好色、贪财、贪名等,受烦恼控制;在外,表现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从今生又追溯到无量劫生生世世,各种各类,所结恩、怨、情、仇。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装满这些贪、嗔、痴、慢、疑诸想,通过第七意识,折射到第六意识。特别是一个情字,往往是爱之深,恨之切;如男孩女孩找对象,都希望找最漂亮的,有的一旦找到了,烦恼也来了,相互猜疑,相互盯稍;一旦发现点什么情况,情爱立刻变为怨仇。在我见、我慢、我爱、我嗔的习惯力作用下,情况种种。有的人还跟自己过不去,受不了孤独、寂寞等。让他静一会,他都闹心。这些都是烦恼的来源。
现在世俗的烦恼我不去讲暂且不讲。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最深的障碍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难去掉,世俗上说就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最深的障碍是淫习。
人可分为少、青、壮、老四个阶段,二十岁之前修行是童贞入道,这一年龄段的人少懂世事,易修但修的少。青年、壮年即二十岁至六十岁的修行人都会遇到这种烦恼,不好去除。那么,怎样转化去除呢?简单的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净。烦恼的欲望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定力不够而怕毁道力。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就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难把这种烦恼习气去掉、了断。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是无欲无求,诸漏已尽。修行人必须把这种漏习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发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体转化;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做到。六十岁以上为老年人,是人老色衰。但还有习气,不论是出家、在家之人,只是欲望减弱了,有的梦里还有男欢女爱的事。有的在家人,几十年念佛吃素,都七十多岁了,又吃肉了,还得找小媳妇,名曰把丢失的时光补回来。
怎样从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禅乐来转化这种快乐。不转化只能是思维上的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身心清净,才能彻底转化。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为什么?淫这种习气,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转化身体,恢复童身,方可童贞入道。
怎样断除欲望这种烦恼?就是去静坐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法喜禅乐是二六时中,常享快乐;证得法喜禅乐的人,宁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乐一次,这种禅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乐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彻底将其断除。而凡夫则执著于淫乐,淫为生死根本;淫心不断,尘劳难出。身体产生的法喜禅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都处在法喜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知道,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禅乐产生,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就来了。
怎样才能证得法喜充满?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禅、密是通过静坐,走精、气、神、虚、无、妙有的路子。无就是空,任何烦恼都解决了。因为最大的烦恼解决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狂心顿歇。道家也走这条路子,只到了“气还虚”就停下来了。而佛教是虚还无,无还妙有。证得无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达心空时一切烦恼迎刃而解。道家执著有,不能虚还无;无空阶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极乐的果。不论哪种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础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静坐四个小时,长期坚持不间断,才能久禅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达到法喜境界。四加行有暖法、忍法、顶法、世间第一法。严格地说,要想修道必须修四加行。四加行的根本是静坐,若不静坐,光吃素、持咒等,证不得定,就没有禅和空。修行净土人的一心不乱离不开静坐,念佛三昧也离不开静坐,清朝前的大师往生时都念佛坐化。离开静坐没有定,离开四加行没有空。佛制是比丘、比丘尼用戒律约束,用念佛方法对治念头;闭关、住茅棚、修观想等,是强断念头。修禅、修密的人过午不食(修头陀行)有二点好处;一是胃上不空,气脉不通;二是饱暖思淫欲,烦恼就容易产生;过午不食再加上静坐,就容易转化。禅宗夜不倒单,很苦。但密宗该睡时倒头便睡,有不漏丹的方法。真正的修行人,哪宗哪派都要懂,哪宗哪派都不要对立,要相互借鉴。开始是一门深入,后来就要圆融无碍,密中有禅也有净。否则你的悟哪来的?守戒修行可成罗汉,持戒修行可成菩萨。密中有禅,禅中有净,修行方法上要相互沟通。各宗要相互参学,各取其长,共证菩提。在家人学禅、学密的肯定也有对治办法,一定是得到传承。这样的人家庭圆满,道业可成。有位八十岁的修行人,每天坐六个小时以上,对他来说,静坐不是苦,而是最大的快乐,同时也有不可说的境界。一旦法喜充满时,就是禅乐为食。八十岁的人过午不食,静坐六个小时以上,让他少坐一点,他都不干,把静坐视为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佛现结跏趺坐像。修行的人从这里开始,久行必产生法喜。佛也是由人修行成道的,佛再将法留传给后人。只有禅乐为食的人,由于法喜充满,才可坐上十几个小时。只有禅乐为食,法喜充满的人,才是念不退、行不退、道不退,其心坚固,多深的障碍,多大的烦恼都能转境,不改初衷。初行人有一点身体改变的,就抓住不放,由于有念不退、道不退,才有行不退,天天往西走,法喜充满。这样人往生时一定有舍利。密行人有的虹化,有的身体缩小等。证道的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舍利;如果没有舍利,哪来的法喜。有法喜后,当这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火化时,才有舍利。密行人也有剩下指甲、头发的;也有身体每隔一段时间缩小一点的;古德有到临终时缩小为一尺或半尺多高。现世之中,也有密行使身体缩小的人。虹化是人与宇宙相通,把身体的废气排掉,把宇宙中的能量吸收过来。有人一听说能量就以为是外道,不知是外道从佛教学去的。有证、有果必然有法喜,随着果位的提高,法喜逐渐增加。肌肉舒畅,关节、五脏、平滑肌、骨髓、骨头、大脑等出现无限的快乐。法喜充满的人,每天还去静坐,修行没有止境,静坐不空过。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谓:“头轮三十六,功到次第开。晕痛莫惊怖,飞到羽化台。不开无有乐,寒去春自来。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道家证得世间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虚空,化入喜乐;走路如踏棉,行动如清风。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称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间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现世间,通过静坐与报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知道,只是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身体是真正喜乐福地。我讲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这就是烦恼与菩提。淫乐转化即法喜,烦恼转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转淫乐为法喜,转烦恼为菩堤。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境界,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菩萨行,一定成就佛道。
有人问:您讲法时,经常讲道家一些事例,不怕被人误解吗?
我告诉诸位: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畏,觉者不迷。一切外道都是众生,古往今来有很多去除邪见、皈依佛教者。
有人问:众生平等,同样修行怎么有快有慢呢?
我告诉诸位:“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有一座寺院,在花岗岩雕成的佛像前,天天有人礼拜,而通往佛像的台阶石也出自同一山体。一天夜里,众台阶石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为什么踩着我们去拜你呢?雕成佛像的岩石说,你们才割四刀,我是千刀万刀才成佛像啊!这个故事说明,人与人的佛性相同,而根基不同,习气不同,快慢能相等吗!
有人问:为什么说不思善、不思恶呢?
我告诉诸位:
善人与恶人, 善事与恶事, 都是人生命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想忘掉恶人与恶事, 一定要连善人与善事一起忘掉, 修行才会重新开始。
听我师父讲过,先人往生时往往有一种迹象,一般人不知道。不分出家、在家,临终时至头三天,男、女二根回缩,回缩到腹腔,往生极乐必是这样,这是地狱根永断。
怎样能去掉烦恼?那就是做个平凡人。有钱人不能平凡,成天想着怎么赚更多钱;贪名的人时刻不能把平凡放在心上,他要的是名;爱利的人,让他做平凡人不容易,成天想着怎么不平凡。平常的人也时刻不能忘了不平凡,也梦想一日暴富,一朝成名。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样啊?拥有平凡的心态,通过静坐转化六根,不为六尘所利用,不为别人活着,不为明天活着,不为昨天活着,不为名、闻、利、养活着,不为别人的议论活着,只为自己的行道活着,只为当下一念心活着。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贫穷贫得心安理得,只为自己的道业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如走钢丝的人,既要有坚固的执著力,又要分散过分的集中力;否则,必然掉下去;而手里拿根木棍就平安无事。这等于平凡人修道的坚固力最强,任何烦恼都不能阻碍这种坚固力;但也要适当放松身心,用唱赞等方式调节一下,防止出现紧了崩的情况。总之,修行既要争分夺秒,又要持之以恒;心净则自性众生净,自性众生净则自性佛国土净。最后,一定能到达彼岸。
(注:前文根据录音整理,整理中删减很多;借重校之机,增补刊出。特此注明!)
讲于佛历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历二零零七年五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等事件发生,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妥善处理
版权所有:五台山,五台山旅游 ©备案号:
晋ICP备2021012010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350-6543218 传真:0350—6543217 email:8694846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