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可谓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世人奉之以为楷模者众多,其影响力至今不衰!那么世人于中认同受益进而褒扬光大的是什么呢?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这是袁氏文字的立意。历代的世俗文化人呢,则多以《了凡四训》蕴涵著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誉之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而倍加推崇。佛教界则称赞为积德行善、精进于学的典范而将此书广为印行,流传足有几千万册。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想这是没有疑问的,它所倡导的人格精神一直温暖着社会与世人的心灵。
但是,同一个故事或者是公案,每个人的境界、读取方式和收获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我想,对袁了凡其人其书,一定也是众说纷纭!常言道,一万个读者即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同样,也有一万个袁了凡的!又,西方有谚语:在老鼠看来上帝也是老鼠。佛家也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分别解。哪怕是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找对象,早有人说了,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影子,呵呵!说到这里,大家伙儿可能乐了,或许也发现了:“问题”好像不在于那个“客观对象”(比如了凡故事、哈姆雷特、上帝或是恋爱对象。。),“问题”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心上!嘿嘿,从佛家视角看确实是“心病”,也就是所谓无明业力,这个我们再论。关键呢,在于我们发现了:“客观事物”并无动转(保持客观性、唯一性、真理性),而动转不宁变化多端的正是我们的心!这也正是那个著名的禅宗公案里六祖所说的非是“幡动”、而是凡夫“心动”的意思!心动则乖离真实或说真理!比如前面说的袁了凡、哈姆雷特,他门就是他们,如同一是一、二是二,即本来具备之唯一性,即所谓实相不二、实相离计度性!而无数众生呢,则有无数个自以为是的真理!试问,众生心目中一万个乃至更多的袁了凡或者哈姆雷特里面哪一个是真实的?都是真理吗?可见众生境界其实已经远离了真理本身!众生心之虚妄还显现为随业力因缘流转不定,如对鸟鸣,心情好时是莺歌燕舞,情绪低时则是“恨别鸟惊心”,我们看到,其心已经远离“鸟鸣”本身,唯留对于“鸟鸣”的主观影像!到这里,我们看到,随顺世间法主观客观逻辑,不一的众生世界与不二的真实世界发生了违逆!对于这样一个命题:那一万个了凡或是哈姆雷特中哪一个是真实的呢?遗憾的是“没有答案”!原因何在?我说连同命题都是虚妄的!再举一个譬喻:比如说一杯奶茶,而好喝不好喝的之类问题则远离了奶茶(真实)本身,可谓是毫不搭界无事生非,而标准答案有吗?我想一定是有人说好喝、有人说一般、有人说不太好喝、有人说难喝。。。莫衷一是!这里我们看到一切主观的虚妄性!当离开了真实而浸淫于自身的虚妄主观境界而无从自拔,我想这就是众生的三界六道吧,以不觉悟故、无明故!所以我们才说解脱就是破无明,就是返本归真!若得归真,即废真假凡圣对立,所以本来众生乃至众生世界虚妄非真实,所以我们才说增益(本来没有) ,其实也就是佛家唯识学所说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好的,我们继续追本溯源,以图摒妄入真!
那么,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唯识经典云: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以上定义关键词是“我有、法有”,而最关键在于“我有”!缘何?“我有”即是一切境界皆是以“我”为出发点和归宿! “我”是不真实的、无“我”可得、一切“我”如同镜花水月了不可得其实无需多言了。如说一滴露珠时候露珠已非露珠(我)露珠已化水汽,说水汽时候已成云彩,说云彩时候已化雨,说雨时候已为禾稻所汲取即成禾稻,说禾稻时候此时禾稻已非彼时禾稻。。。总之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性空之意旨也!可见真实无我,若说我,是为众生之妄我,妄我妄境界如前所言,万千袁了凡、哈姆雷特等皆虚妄!如此,我们发现了:虚妄根源在于“我”,若欲入真实,必然要离“我”。若得离我即七识末那,即破遍计所执,则入六根清净真实义!谓见清净如来藏。如大乘经典《佛说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临文殊菩萨提问时作缄默状,如南宗禅之“夺所” 等等,意在遣除虚妄我见、遣除能所处,如此方得契真!
那么真实境界为何?随顺说真实,即是说实相。常言实相无相,意为果分不可言说言语道断等,惟就因位说果,缘何?实相非断灭顽空,实相非无,如袁了凡、哈姆雷特、奶茶、露珠等等,虽然幻灭却宛然有!因位说果何以成?相即相入、相似相续、因果不二、即因即果故!但离我执、法执,即转识成智,即若四智所表!亦即为唯识三性中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所表!那么,当我们运用这样的佛法智慧来重新审视世俗版本的了凡四训时,似乎筛出了一些新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是增益的东西!比如说故事结构中最重彩的主干部分,即 所谓袁了凡改变个人命运走向、走出宿命的内容。我想,不必去置疑袁了凡的人生轨迹,承认事实 就是,但是其“命运”是否如其所言“被改变”了呢?这是非常值得推敲的!何以有命运相续?依他起性见诸。种子现行、因果宛然故!所以说因果坚固、一切法坚固!“我”(袁了凡)了不可得,“我”不异于一切人法惟缘成故,因而无自性,何以可以简择(改变命运流程)?如此则堕入常之过----我在法外、我生自性,如此而又堕入断之过-----背离因果、成无因之果!如此如此则堕入外道矣!似可判《了凡四训》悖离依他起性?!再者,从世间逻辑和因明入正角度看,袁了凡“改变命运成功”若得“成立”可谓不可思议!以因明论之,其“宗”明显是“伪宗”,前已破之;而以“命题”论之,则须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下,这个前提是:术士对其命运的算卜是准确无误的!呵呵!!再,且论这个前提若得成立,于袁了凡后半生何以又不准了呢?自相矛盾、十足戏论!!!袁了凡的传世名作,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我们单从其文章标题内涵来解读就未必不能看到,三教和合对佛法正义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言,不依佛法为利器,命运自解或是外道术士所解难免有乖,如斯自解为遍计无疑,至于术士算卜,虽在三界然周易之理契合一切有为法而未必不真,至于袁了凡命运算度的偏颇则可归结为算卜有准、亦有不准,如此而已!关于袁了凡故事的误导说法,我是针对修菩提者而言。缘何?甚深佛法求了义故。改版故事于世俗的人天功德的启示意义,则是另外一回事,应该予以随顺。相似的还有张公百忍得金银等所谓励志故事,以讹传讹则成传说矣。我意,修佛者不要执著且须勘破于此类是非,应于此类不经意处修治顽习。西方有谚语精辟: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修学关键在于正见,如以张公案略举,我以为:张公百忍,张公得金银,事也,因缘也,即事即理,理事不二,事事互摄无碍!诸法法尔,诸法圆成也!众生一分析,呵呵成遍计,所谓“因百忍而得金银”这个自以为是的道理,完全是凡夫增益上去的!试问,百忍为因,无他因乎?
问题和回答其实都是聪明的人们增益出来的东西,已经远离了事实本身,症结就在于人的主观遍计,那么思考既然荒诞,离开我见回到事情,那么事情本身总该有逻辑吧?这个逻辑就是依他性,而依他性又体现为必然性和唯一性。比如一个经典笑话说的,一架飞机超载要坠毁了,机上均为重要人物,不要研究可能的无趣的讨论争执过程,正常的结果一定是我们看到先是行李等、然后从最重的人开始被扔下来了!为什么?取决于一切因果造就,你可以问下去,但是你找不到第一因罢了。你知道理行不二、行必契理就是了。如同能走直线的没有人会选择走曲线。。。大致如此吧。问题的妥协还是非妥协、事相演进的线性还是非线性,都是凡夫虚妄增益的东西,一切法不即不离,均昭示逻辑的必然性,无论人事,超越去来今,泯然能所,随顺说,结果是不二的,而一切法的不二正是唯识三性中圆成实所表! 大家是否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取真经历经81难、华严经中善财童子53参,皆终得圆果!非止81契三三归一九九归原、53契破三界之圆数,毕竟法尔如是之妙义也!未必无人作如是思议:若得佛菩萨法力神通“施以援手”,唐僧取经道路何至于艰难如此,或少几难抑或直送西天岂不便当?如此凡夫遍计即是戏论!须知虽三千大千无量虚空恒沙世界,然一粒尘埃亦不可少,若少一粒即失却一切法,所谓法住法位法不孤起也----即依他起性!一切本自具足圆融无碍成就一真法界,即圆成实性!不妨思之。
我只是想说,圣智非凡智 ,这也是唯识所表。世人的故事和心得可谓多了去吧。期待我们能够真正明白,袁了凡生平如斯,之外无有是处!庶几多一份清净、少一点庸人自扰了,呵呵。 |